將一只漂亮的鳥籠掛在顯跟的位置,此后通常只會發生兩件事:要么鳥籠被扔掉,要么會有人為它配一只小鳥放進去。這種被習慣左右的行為邏輯,就被稱為鳥籠邏輯。在這種思維的引領之下,很多人只能順著他人的習慣,得出非此即彼的結論,這種事例比比皆是。
鳥籠效應源自1907年的一則故事。當時,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后,某次和一起退休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聊天時打了一個賭,他一定會讓卡爾森養上一只小鳥。
卡爾森當然不以為然: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要養一只小鳥,這怎么可能呢?詹姆斯一定會輸掉這個賭約。
不久,卡爾森的生日來臨,詹姆斯送一只精致的鳥籠作為禮物,卡爾森對此一笑而過:“正好,我可以當它是裝飾品了,至于養鳥,那是不可能的。”
結果是,此后只要有客人前來拜訪,看到那只鳥籠都要問:“教授,您養的小鳥呢,怎么沒看到?”卡爾森無奈,只好一次次向人解釋自己從來沒有養過一只小鳥。這下輪到客人不解了:既然不養鳥,那要鳥籠干什么?
一遍遍的解釋終于消磨掉了卡爾森教授所有的耐性,他只好買了一只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掛上一只籠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么東西嗎?
而在廣告中,運用鳥籠效應促進銷售的行為更是廣告主的常用手段。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有人為了一些免費贈送的東西,會花費更多的金錢來購買產品,這也是鳥籠效應的一種表現形式。
例如,每逢節假日,商場總會派贈一些小禮物,而有不少人在拿到這些小禮物之后就開始思考,應該為它尋找一個搭配合適的伙伴。就像你購買了一件上衣,就會為它尋找一條新裙子來配,而有了新裙子,還需要再有一雙新鞋。
讓我們回到兩位教授的故事中。故事中的鳥籠是一種誘因,在眾多客人的追問之下,卡爾森教授不得不養了一只小鳥,用事實來解釋鳥籠的作用。來訪者的慣性思維,最終促成了這一舉動,實際上,這反映出的是人性的一種弱點。而精明的廣告主正是利用這種弱點,讓眾多因素扮演客人的角色,促使我們像卡爾森教授一樣,不得不作出為鳥籠尋找小鳥的決定。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鳥籠邏輯被稱為人類無法抗拒的十種心理之一,因為相較無休止的被迫問,買回一只鳥放在籠子里要簡單得多。鳥籠邏輯告訴我們,大多數時候人們都受制于強大的慣性思維:鳥籠必定用于養鳥,就像結婚必先置辦新房一樣,事實上這種因和果之間,完全不存在關系。鳥籠如果設計精巧,為什么不可以成為觀賞品呢?
其實,在廣告學中,我們也可以將鳥籠邏輯理解為一句話:客戶需要的,可能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有時候,客戶需要的不過是一個消費的借口。
因此,在進行廣告創作的時候,就需要做到逆向思維,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客戶沒有需要,那么我們就要創造一個需要。迎臺市場固然重要,可是,如果能讓市場來迎合商家,那必然是成功的。
其實,在創造需要上,很多公司都是典范。其中,做得最好、最成功的,不得不說是美國的蘋果公司。
近年來,他們不斷地推出新品,從2001年的ipod、iPodmini.iPodnano系列到2011年的iphone系列。十年間,每當新款商品上市,都會受到消費者的追捧。因此,蘋果的熱銷也不得不讓我們思考:市場究竟是在消費者的手里,還是在商家的手里?
更多文章收集分享盡在:北京廣告公司-http://www.www.lihonga.cn/share
上一篇:廣告中的暈輪效應! 下一篇:廣告中做什么比說什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