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功的廣告,可能將身邊所有的元素信手拈來作為廣告的表現形式,正面的情感可以,負面的也不例外。壓力可以變成廣告的動力嗎?答案是肯定的。
藍柏格定理多用于管理學中,認為應該為員工制造必要的危機感,讓這種壓力轉變成工作的動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壓力都能在轉換過程中不出紕漏。壓力與動力是一對天生的矛盾體,在轉換的過程中,需要一個轉化的條件,那就是,壓力的承受者需要有承受壓力的能力,如果沒有,壓力和動力之間將永遠無法畫上等號。
提出這個定理的是美國銀行家路易斯·藍柏格。就連提出者也認為,壓力只有在能承受它的人那里才會化為動力,對于不能承受它的人而言,壓力永遠只是壓力,如果不斷施加,最后只會壓垮員工。
日常生活中,藍柏格定理都在我們身上得到過有力的運用。學生面對考試的時候,對于成績的壓力就轉變成了學習的動力,對成績的要求越高,學習的動力也就會越大。同樣,在職場上,藍柏格定理最直接的體現多在銷售部門:業績同工資掛鉤,銷售業績越好,工資就會越高。而為了達到自己期望的薪資,員工就會更加努力,爭取取得更好的業績。
面對壓力,承受者應該積極地改變自己、充實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成為自己前進的墊腳石。
關于藍柏格定理在廣告上的應用,多出現在一些公益廣告中。這類廣告,一般是通過講述個人奮斗的經歷,來表現轉化這種壓力的過程。比如1998年劉歡為下崗工人創作的公益歌曲《從頭再來》,歌詞同MV畫面的有力結合,使這首歌迅速躥紅,造成了一定的轟動。
同樣,在商業廣告中,藍柏格定理的應用多表現在一些勵志廣告中。比如芬必得,它曾先后拍過兩條公益性質的廣告,其中一條廣告的主角是公益律師郭建梅。在現實中,郭建梅是個專為弱勢群體打官司的公益律師,通過她對生活片斷的講述,使消費者了解了律師職業背后鮮為人知的辛酸與偉大。而此前的一則以光愛小學校長石青華為主角的公益性質的廣告,已經讓產品的美譽度獲得了極大的提升。
雖然廣告選擇的人物十分平凡,卻都有著不平凡的經歷,而在他們的身上,通過對他們所承受的壓力的描述,使廣告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卻讓人能感受到壓力背后的溫暖。
在這里,我們可以把郭建梅與石青華都看成是藍柏格定理中所提及的能把壓力轉換成動力的人。不過,廣告適時地推出了產品,讓消費者看到面對壓力時人性化的解決方式。
事實也多次證明,在面對壓力時,總會有一些意外驚喜。有一位農夫的驢子不小心掉進了枯井,怎么也出不來,最終,農夫決定放棄它,于是叫來親友幫忙向井里填土,打算埋掉驢子。一開始驢子非常恐懼,但當它明白哭得再凄慘也于事無補時,它安靜了下來。當土被扔在背上時,驢子就抖落它并將其踩在腳下。很快,這只驢子升到了井口,然后揚長而去。
事實上,藍柏格定理告訴我們:有壓力總比沒有壓力好。但是,壓力要適度,如果超標,后果很嚴重!
更多文章收集分享盡在:北京廣告公司-http://www.www.lihonga.cn/share
上一篇:廣告中做什么比說什么更重要 下一篇:好廣告需要與消費者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