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李白小時候非常貪玩。有一天,李白到溪邊去玩的時候發現,一個老奶奶正在拿著一根鐵棒磨針,他非常驚訝,鐵棒怎么可能磨成針呢?這時候老奶奶答道:只要工夫深,鐵棒磨成針。李白頓悟,然后開始奮發向上。
在這個故事里,實際上李白將那根鐵棒當成了自己的學業的鏡子。不過巴納姆效應卻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那么一面鏡子能準確照出你的樣子。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就篆刻著“認識你自己”的銘文。然而直到今天,人們在認識自我時,仍然時常由于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將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心理學上將這種普遍的心理現象稱作“巴納姆效應”。
曾經有位心理學家為了證實“巴納姆效應”對大眾的影響,精心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給一群人做完人格特征測驗后,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其中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真實結果,另外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綜合起來的結果。令他感到驚訝的是,絕大多數的參加者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說,第二份結果更為精確地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這種受到外界信息暗示的現象,會讓自己的知覺出現偏差。就像在一些宣傳加盟項目的廣告中,不斷地敘述創業者的遭遇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而這也就是巴納姆效應的表現形式。
巴納姆效應的發現者是一個著名的魔術師,名叫肖曼·巴納姆。他曾經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所以,當廣告讓消費者找到自己的影子時,購買就會在無形中被促成。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歡用別人的眼光來評價自己,這也可以用來理解為何在個人簡歷中,自我評價的部分總會有人借他人的口吻說出。結果是,借助外界的信息來評判自己,經常得出與事實不符的結論,而我們卻誤認為這是正確的。
與之矛盾的是,我們無法時刻反省自己,也不能總用他人的目光來看待自己,于是借助外界信息就成了個好辦法。
“巴納姆效應”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心理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類認識自身未必比了解他人要容易。認識他人時,我們容易站在理性的角度,作出較為公允的判斷。然而對于自身,因為太過熟悉,習慣用感性的眼光審視自我,再加上時常受到外界信息的斟擾,我們在心中勾勒出的自我形象,往往與真實的自己相去甚遠。
很多時候,廣告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在這面鏡子里,能夠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影子,而我們之所以能被廣告打動,就是因為這面鏡子反射出來的是真實的自己。
很多廣告中,打動人的并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所描述的未來。
當我們在電視巾看到一則廣告時,最先引起注意的,可能是廣告中的主人公和我們有一樣的遭遇,被同樣的問題困擾。因此,當廣告中主人公的問題被解決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其中,希望自己的問題也得到解決,尤其是在化妝品的廣告上,大都是打這種牌路。
但是,廣告畢竟是廣告,都會適度地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夸大,而消費者大多數時候都是理性的,并不會因為一次、兩次的廣告就產生購買行為。但是,當廣告播出的頻率增加后,它對潛在用戶的心理暗示會越來越強,最后使潛在客戶真正產生購買行為。
更多文章分享盡在:北京廣告公司-http://www.www.lihonga.cn/share
上一篇:廣告中的投射效應! 下一篇:廣告也須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