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創意常用技法
1)類比法
類比法是一種從已知推向未知的方法,主要借助類比手段,把表面上看起來不同實際上有聯系的要素結合起來,以形成創新思路的方法。
(1)基本原則
①異質同化——把自己初次接觸的事物或新的發現應用到自己早巳熟悉的事物中去。
②同質異化——用新視點、新方法來處理自己熟悉的事物,提出新設想。
(2)常用技法
①直接類比——直接尋找相似的東西并由此獲得啟發。
②擬人類比——也可理解為“扮演角色”,把自己投入到對某種產品或事物中,來理解其情感、態度、感覺。
③象征類比——從科幻作品、童話作品、諺語等象征因素豐富的文化中得到啟發,形成創造性結論。
2)聯想法
聯想法就是借助想象,把相似的、相連的、相對的、相關的或者某一點上有相通之處的事物加以聯結,產生新的構想。一般來說,聯想主要表現為以下4種情形:
①接近聯想:特定時間和空間上的接近而形成的聯想。
②類比聯想:在性質、形狀和內容上相似的事物容易發生聯想。
③對比聯想:在性質上或特點上相反的事物容易發生聯想。
④因果聯想:在邏輯上有因果關系的事物容易發生聯想。
3)移植法
移植法是指將某一領域的技術、原理、方法、內容、部件或構思等移用到另一個待研究的領域中去,促使其相互滲透、交叉,從而使研究對象產生新的突破而實現創新。這種方法通俗地說就是一種嫁接現象,它為新事物的產生提供了多種途徑。在傳媒策劃中,往往可以通過借鑒其他媒體的內容、表現形式或其他領域的理論、方法來實現自身的創新。
移植法是一種常見的創意方法,有很多反響強烈的創新策劃均得益于此。比如,鳳凰衛視的《鳳凰早班車》移植了報紙的內容,《文濤拍案》作為聚焦于奇案重案的節目,以傳統說書的形式來暢談古今中外、評說奇聞怪事,貼近觀眾心理;《一虎一席談》將辯論會的元素與電視談話節目嫁接,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的特別節目《消費者學校》則以一種課堂教學的形式來傳授知識,將專家、現場觀眾、嘉賓分別充當老師、學生、課代表等不同角色,將課堂教學形式移植到電視節目中。
4)組合法
組合法就是將原來的舊元素進行巧妙結合、重組或配置,以獲得單一元素所不具有的整體功能,并形成創造新成果的創意方法。許多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經過巧妙的聯系、組合,往往能產生綜合效應,形成意想不到的創意。它最基本的要求是各組成要素必須建立某種關系,形成一個系統整體。比如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報道囊括政治、財經、體育、文化、教育、影視娛樂等國際國內大事,具有新聞資訊節目的特點;同時,它以主持人和兩位嘉賓的聊天形式出現,又具有電視談話節日的特點;另外,主持人和嘉賓之間詼諧幽默的調侃,又具有電視娛樂節目的元素。
組合法主要有4種類型:①立體附加:即在產品原有的特性中補充或增加新的內容;②異類組合:即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類型的思想或概念或者不同的物質產品的組合;③同物組合:即若干相同事物的組合,組合后產生的新功能、發生的新意義,則是事物單獨存在時所沒有的;④重新組合:即在事物的不同層次上分解原來的組合,然后以新的意圖重新組合。重新組合過后會增加新的東西,主要是改變了事物各組成部分間的相互關系。
5)模仿法
模仿或者“克隆”已有成功傳媒品牌的核心理念,可以說是一種最快捷的傳媒創意方式,不但能夠降低策劃風險,也可減少生產成本。模仿創意方法,一般可分下列幾類:功能模仿、原理模仿、結構形態模仿、色彩模仿等。
6)思路提示法
上海創造學會研究出來一種十二聰明法,叫思路提示法,共12句話36個字。該法已被譯成日文、英文在世界各國流傳和使用。主要是:
①加一加:指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元素,從而創造一個新的概念。
②減一減:即去掉那些普遍認為“理所當然”的某些元素,使事物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變化。眾所周知,報紙的時效性非常重要。但如果剔除時效性呢,報紙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嗎?這近幾年大城市中興起的“生日珍藏報”為這個問題找到了答案。把保存完好的原版老報紙,配上精美包裝,作為生日禮物,可以滿足特殊人群新的消費需求。
③擴一擴:即對原事物中的某些元素大幅度擴大。
④縮一縮:把原有的東西壓縮、縮小、降低。
⑤變一變:把原有的東西改變一下形狀、顏色、次序、音響、味道、運動、氣味、型號、姿態等。
⑥改一改:分析原有的東西還存在什么缺點和不足之處需要加以改進。
⑦聯一聯:許多原本不相干或差別很大的事物,一經聯系、組合,往往能產生綜合效應,形成意想不到的創意。
⑧學一學:模仿其他事物和情形可以讓自己模仿、學習一下嗎?
⑨代一代:用別的要素、模型、方法替代現有的這個東西。
⑩搬一搬:把這個想法、道理、技術搬到別的地方,也能用得上嗎?
11定一定: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或改進某件東西,還需要規定些什么嗎?
12反一反:把一件東西、一個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橫豎、里外顛倒一下,以打破常規,引發創新。反轉的關鍵是要清楚常規的角度、觀點、元素、形態足什么,然后大膽設想如果摒棄這些常規會怎么樣。
群體創意常用技法
1)頭腦風暴法
頭腦風暴的英文是Brain Storm,最早是精神病理學上的用語,系指精神病患者頭腦的錯亂狀態。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BBDO廣告公司的策劃人奧斯本(Ales Oxbom)首先提出頭腦風暴法,指的是一種激發個人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它的核心是高度自由的聯想,采用小型會議的形式,引導每個參加會議的人,圍繞某個中心議題,暢所欲言,彼此產生一種思維共振、互相啟發和激勵,導致創造性設想的連鎖反應。
頭腦風暴法的運作原則,主要有6個方面:
①“風暴原則”。這是對與會者在心理上提出的要求。頭腦風暴的英文原意是突發性的精神錯亂,其引申意義就是要求每個與會者進入興奮心理狀態,快速閃電般的構思,不斷迸發思維火花,提出超越常規的思路。
②“新奇原則”。這是對設想、意見在內容上提出的要求。頭腦風暴法歡迎各種離奇的假想,要求與會者盡量多提新奇的設想,或者結合他人見解提出新的思路,而不是簡單地附和他人意見。
③“數量原則”。這是對設想、意見在數量I:提出的要求,即追求意見的數量,設想越多越好,以量取勝,這樣既便于相互啟發,改善設想,又便于最后綜合優化。
④“自由原則”。這是對會議氣氛提出的要求。頭腦風暴法的氣氛強調輕松自由,不是辯論會,提倡無拘束地自由聯想、自由思考、白由發言。不允許批評他人的設想,即使對某個設想有看法,也應暫緩評價。不能出現“這根本行不通”“你這想法太陳舊了”“就這一點有用”“我提一個不成熟的看法”等語言。
⑤“簡潔原則”。這是對發言語上提出的要求。即陳述問題的實質、闡述自己的意見時,語言要精練、簡潔。
⑥“綜合原則”。這是對會議運作機制提出的要求。頭腦風暴法不是比賽,看誰的主意出得多,召集若干人開會要求大家提出不同看法,是為了最終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所以強調相互啟發,彼此改進,經過“風暴思維”整合后,形成最優的創造性設想。
21希望點列舉法
希望點列舉是讓每一個人充分展示自己美好希望的創意技法。它允許人們根據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對設備、材料、方案或管理制度等提出明確的要求,從而找到解決的途徑或對策。這種方法可以一個人使用,也可以群體使用,群體使用效果會更好,因為在相互感染的情況下,人的理想或愿望可能會提升得更高。
創意的自我訓練
創意并不神秘,創意可以培養。要想培養、提高創意能力,可以通過一些方法進行自我訓練。
1)觀察訓練法
觀察訓練法就是發現問題、提出題,并且訓練分析、比較和判斷的能力。觀察行為要靠長期穩定的注意力來實現,而它的指向并不僅僅是觀察活動這一事件本身,更多的是觀察對象變化發展的規律。因此要自我設定對象,密切注意對象的結構、特征及其變化形態和發展情況,相關信息做好筆記,并進行細致分析。
2)圖像記憶訓練法
圖像記憶訓練不是要用來“取代”語言思考,而是喚回你的本能,用來彌補語言思考的不足。圖像記憶訓練法…個重要的步驟是把畫面“背”下來:可以每天晚上用15分鐘時間,回憶白天發生的一件事情,用圖像思考把它回憶一遍,要一幕一幕地回憶;如果看了一場電影或電視,盡可能仔細地在睡前試著在腦中“重放”一次。
3)提問訓練法
面對難題時,不去理會過去發生過多少問題,而是不斷追問: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為什么要去做?你現在正在做些什么?你正在做的跟你想要做的有什么差別?其核心是讓我們集中精神掌握真正的關鍵問題。
4 )反分析訓練法
分析是同中求異,在別人看起來相同的東西中找到其中不一樣的地方。反分析則是異中求同,對兩種不相關的東西找到其共同的地方。反分析訓練法要求你每天花5分鐘時間,試圖找出兩個不相關的事物之間的共同之處,比如杯子與蒼蠅有什么相關之處?另外再花3分鐘時間,為兩個事物找到一個有用的或者有趣的組合。
更多文章分享盡在:北京廣告公司-廣告設計-http://www.www.lihonga.cn
上一篇:營銷推廣策劃的概念及主要內容 下一篇:傳媒策劃創意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