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講過-則故事。有一天,他在教堂昕一位牧師演講,這是一個關于募捐的演講。一開始聽的時候,馬克-吐溫覺得此人演講精彩至極,開始盤算著應該捐出身上所有的錢,可是聽了十分鐘,這個演講居然還沒有完,馬克·吐溫有些煩了,想著,或許只捐出零錢就夠了。又過了十分鐘,天吶,演講還在繼續,馬克-吐溫厭惡至極,決定一美分也不捐。
最后,等到牧師終于開始募捐時,出于對演講的憤怒,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拿走了兩元錢。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就是超限效應,意識受了太長時間的刺激之后,引發了逆反心理。
廣告學中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回想一下,為什么電視購物的廣告讓你心中厭惡?究其根本,就在于這類廣告總是聲嘶力竭、話語連珠,一長串的介紹語下來,絲毫不給消費者思考的時間,久而久之,消費者就產生了逆反心理。
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在學校里,老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講課堂紀律,結果卻是吵鬧聲越來越大;媽媽幾次叮囑孩子趕緊把作業寫完,結果是孩子寫作業的速度越來越慢;會議室里,會議時間越開越長,底下的員工已開始竊竊私語。
在我們的教育里,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放學后,老師布置的作業通常是將某某單詞、某某定律抄多少多少遍,事實上,學生被強迫完成這個作業后,非但達不到老師想要的加強記憶的效果,反而會對作業甚至這門功課產生排斥,這也是超限效應的表現方式。
一位演講者站在臺上興致勃勃地演說著,但沒過多久,臺下聽眾就所剩無幾。這時候,還有一位聽眾靜靜地坐在那里,演講者大受感動,拿出了所有本領大說特說,最后他發現,連這僅剩的聽眾也離他而去了。
演講者大為不解,這時候走來一位演說家,拍了拍他的肩膀對他說:“就算臺下只有一個人,演說也要進行到底,如果是我,也會這樣做。但是,如果是我,會考慮底下這個聽眾到底想從我這里聽到什么,以及聽到多少。”
俗話說得好,沉默是金。在廣告的制作過程中,一定要考慮適當的留白,即留下給消費者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樣才不至于在過度的信息轟炸之下,讓消費者產生厭煩情緒。
廣告的制作要掌握一個尺度,不能將信息表露過多,認為這是多多益善。廣告的時間不宜過長,要在幾秒鐘之內抓住消費者的心,重點內容要在一開始就提出,切忌鋪墊過長,如果你的消費者在觀看廣告時已開始看表,這就說明廣告必須馬上收場。
事實上,一旦超過某個尺度,給予就變成了負擔。超限效應告訴我們,合理地把握廣告的時間及信息內容,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心。
更多文章分享盡在:北京廣告公司-http://www.www.lihonga.cn/share
上一篇:廣告中可借用情緒轉移來達到目的。 下一篇:沒有壞廣告,只有不努力的廣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