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聽評書的朋友們都有這樣的感談:剛剛講到緊要關頭,卻不得不面對“下回分解”。事實上,在廣告的世界里,這種故設懸念的手法也常常被使用。
將廣告信息分批刊出,通過系列廣告講述一個完整故事,這就是懸念廣告。而隨著系列廣告的發展,信息逐漸得到完善,由粗至細的講述也開始血肉豐滿。
設置懸念本來是文學作品中的常用手法,運用到廣告中后發現,一樣具有好的效果,可以使讀者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牽腸掛肚,當答案揭曉時,消費者會恍然大悟。這樣的創意,是要達到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目的。
新中國成立前,有一家上海的劇院想請梅蘭芳演出,當時的梅蘭芳雖然紅遍北京,可上海人對他卻是知之甚少。怎么樣才能讓上海人知道他的大名并來觀看演出呢?劇院登出的廣告可謂煞費苦心,堪稱懸念廣告的典范。
第一天,報紙上只寫了梅蘭芳的名字,其他只字不提。斗大的“梅蘭芳”三個字刊在報紙上,讀者莫不心生疑惑,很快,這個名字就成了關注的焦點。達成目的之后,第二天的報紙上才開始介紹梅蘭芳的生平,這時人們才知道,答案原來如此。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廣告事業的發展,懸念廣告也常常出現在我們的視線里。比如1993年時,聯想集團就巧妙地用了一則懸念廣告,達到了推廣目的。第一天,報紙上只刊出了八個字:明天將會發生什么?這個問題大而泛,很快就引發了人們的討論和思考。第二天,同樣的地方又出現了這樣一行字:漢字時代開始了。到第三天和第四天,報紙上出現“產品和讓利活動開始推出”。
在準備懸念廣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幾點要訣:
首先,內容一定要讓人感興趣,這樣才會引起關注。現代社會的信息量相當豐富,大部分信息無法到達希望傳送的目的地,因此,傳播內容要選擇與當時社會或目標消費者心理契合度高的話題。
其次,情節設定要曲折,這樣才能引發讀者猜想,如果沒有恰到好處的懸念,就像一個失敗的評書故事,必然不能引聽眾去追蹤。
除了這兩點,在運用懸念廣告的時候,還要注意將故事的節點,即懸念設置在恰當的地方,這樣才能引發讀者的興趣。而且在時間的把握上要注意火候,不能吊讀者胃口時問太長,也能太過著急而達不到設置懸念的效果。
由于懸念廣告的良好效果,它的表現形式受到了許多廣告人的喜愛。1967年的臺灣,就曾刊出一例典型的懸念廣告。
第一天,刊出的報紙上畫著一個地球儀上的歐洲部分,再畫了一架飛機,兩邊用一根線牽起來,告訴讀者:有朋自遠方來,且她帶了很多禮物送給你們,請看明日本報。
不少讀者看到廣告后,第一直覺是有新產品上市且是進口產品,但是是哪種商品卻不得而知。第二天,同樣的位置上叉刊出廣告,說要給遠方的朋友贈送10萬份見面禮,先到先送,送完為止。如此一來,雖然不知道這種商品是什么,但不少看到廣告的讀者還是紛紛寄出申請。在這則廣告刊出40多天以后,產品正式上市銷售。而此前致函索取禮物的讀者,也紛紛收到了回信。
這時大家才知道,原來“新朋友”是一種能夠調節人類神經系統和消除疲勞的藥品,而在這40余天的時間內,這個“遠方來的朋友”幾乎做到了家喻戶曉。
更多文章收集分享盡在:北京廣告公司-http://www.www.lihonga.cn/share
上一篇:廣告的移情效應! 下一篇:商標的真正價值!